前几天,日本学者又捧起了诺贝尔奖杯,项立刚们大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恶臭味,急不可耐地跳出来挥舞着大棒道:“诺奖与科技发展无关!”此论调之荒谬,堪比宣称“米其林三星与美食无关”——仿佛只要否定奖杯的光环,就能掩盖自家厨房的烟熏火燎。
这不仅是无知,更是危险的认知傲慢。诺奖固非科技发展的唯一动力,但它是人类智慧巅峰的灯塔。它表彰的突破——从青霉素到晶体管,从DNA双螺旋到免疫疗法——哪一项没有深刻重塑文明进程?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背后,正是汤川秀树、江崎玲于奈等诺奖得主奠基的科研传统与举国尊崇科学的文化。将诺奖贬为“纸糊的桂冠”,实则是对基础研究价值的根本否定。
可悲的是,这种论调暴露了他们实用主义至上的短视。在项“专家”们眼中,科技只为GDP服务,能立刻变现的“技术”才是好技术,而探索未知的“科学”纯属浪费。他们推崇“弯道超车”,却鄙视十年坐冷板凳的寂寞;他们渴望芯片自主,却不愿投入可能二十年无果的基础物理研究。这种浮躁,恰是东大屡屡被“卡脖子”的病根——没有诺奖级的原始创新土壤,何来颠覆性技术的参天大树?
当一个“专家”以反智姿态嘲弄人类智慧的圣殿,他不仅误导公众,更在瓦解一个民族创新的精神根基。真正的误国误民,莫过于此:用市侩的算计,去丈量星辰的高度。
每年十月,诺贝尔奖一开奖,朋友圈就分成两种人:一种在转发获奖名单,一种在问:“咱们啥时候又能拿一个?”
可就在大家盯着北欧的颁奖礼时,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句话,把镜头拉回了实验室门口。
“没人在乎诺奖,我们科研人员整天想着当‘官’。”这话听着扎心,但真!太真!
![]()
![]()
![]()
赞(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