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批判胡适的汹涌浪潮中,有三个人最为特殊,他们的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。
第一个是胡适的学生吴晗:
他毕业于清华历史系,因没有留学背景只能当助教。胡适爱惜其才华,想拉他到北大,不料清华不放人,反而破格将吴晗提升为讲师。胡适的提携让吴晗身价暴涨,学术生涯顺风顺水,胡适也一直对他宠爱有加,无论到哪都带在身边。直到1949年吴晗得到重用后,他与提出“面包论”的胡适划清界限,带头反对恩师。他不仅撇清关系,还写文痛斥胡适。然而1969年,吴晗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去世,下场凄惨。这并不意外——吴晗最看重仕途,而胡适更看重人格和自由,注定两人结局不同。
第二个反胡主力是郭沫若:
早在胡适还是炙手可热的学者时,郭沫若因观念不同写文章猛烈攻击他。但胡适并未生气,反而回信道歉,并在1948年民国第一次院士选举时提名郭沫若。可胡适的宽容没换来同样回应,不久后郭沫若在报纸上第一个“向胡适开刀”,甚至自己小儿子因支持胡适入狱后,他也置之不理,最终儿子在狱中自尽。郭沫若因此落得“冷血父亲”的名声。
第三个是胡适的儿子胡思杜:
1941年胡适送他去美国读书,他没读好书还染上好吃懒做的恶习,最终被学校驱逐。胡适接他回国内后,朋友争相介绍工作,都被胡适婉拒,父子因此冲突不断,最终父亲出走、儿子留下。1950年9月,胡思杜“大义灭亲”,痛骂父亲是“走狗”,这一做法一度被学校表扬。但1957年,他因提教学改革建议(仅因胡适儿子的身份)得罪领导,从“积极分子”瞬间变成“胡适余孽”。在恐惧中,1957年9月21日晚,他结束了不到40岁的生命。
回望历史,胡适承受的批判和误解比任何人都多。但他面对批判并未愤怒,反而心生怜悯。他在演讲中感慨:“原以为他们只是失去了说话的自由,没想到他们连不说话的自由也没了。”
![]()
![]()
赞(5)